|
||||
|
||||
|
秦嶺深處,建設正酣。作為國家能源轉型與區域發展的關鍵一環,陜西山陽抽水蓄能電站的每一步突破,都凝聚著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。 由水電一局承建的上下庫保通道路工程EPC項目中,10號施工支洞作為電站建設的重要通道,其施工進度直接關系著整體工程的推進節奏。面對復雜地質條件和秦嶺雨季降雨量遠超常年的嚴峻挑戰,水電一局發揚“敢打硬仗、能打勝仗”的拼搏精神,科學組織施工,合理調配資源,成功實現單月進尺突破215米的佳績,不僅高效推進了項目施工,更以高標準的洞內文明施工,為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。 難題疊加,直面施工多重考驗 10號施工支洞全長700米,凈空斷面尺寸高8米、寬8米,最大縱坡5%,是電站上下庫保通道路的關鍵節點,承擔著人員通行與物資運輸的重要任務,其建設難度與重要性不言而喻。 項目開工以來,挑戰接踵而至:一方面,支洞穿越區域地質條件復雜,部分段落圍巖穩定性差,開挖過程中易出現掉塊、坍塌,嚴重威脅施工安全與工程質量;另一方面,施工期間正值秦嶺山區雨季,持續強降雨導致洞外道路泥濘難行,物資運輸效率大幅降低,同時洞內裂隙滲水加劇,既加重排水負擔,也延緩了開挖進度。在多重困難的疊加下,10號施工支洞成為了一塊“難啃的硬骨頭”。 作為保通道路工程的核心環節,該支洞工期極為緊張。如何在確保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,克服雨季與復雜地質的雙重阻礙,成為項目部必須攻克的課題。 科學管控,破解雨季施工困局 面對挑戰,項目部堅持“問題導向、措施先行”,以“網格化”管理與班子帶值班相結合,對掌子面通過超前地質預報,超前探測研判,多輪現場勘查與方案論證,選擇科學合理爆破參數,控制超欠挖,在節約成本同時,有效提高噴錨支護效率。為施工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。 在施工組織上,項目部創新實施“內外聯動、無縫銜接”的管理模式。結合生產周例會、日生產碰頭會等措施,切實超前解決問題。洞外實時關注天氣,提前加固便道、清理排水溝,確保物資運輸“雨天不中斷”;洞內優化工序銜接,推行“24小時分班作業制”,明確測量放線、鉆孔爆破、通風排煙、出渣、支護等環節時間節點,科學壓縮工序間隙,實現“施工零等待”。項目管理團隊每日復盤施工數據,結合降雨量與圍巖監測信息動態調整方案,確保每個環節有章可循、有據可依。 文明施工,筑牢工程品質防線 在搶抓進度、突破難題的同時,山陽項目部始終將“安全生產、文明施工”理念貫穿全過程,即便在雨季壓力下也毫不松懈。 項目部班子成員輪流參加每日早班會,將班組安全建設與生產任務相結合,嚴格執行洞內文明施工標準,強化通風排煙與路面管理,配備高效風機并及時續接風管,確保洞內環境達標,減少污染;加強現場安全管理,在關鍵位置設置警示標識,定期排查隱患,確保施工環境安全可控。 征程萬里風正勁。此次單月進尺突破215米,是項目團隊協作、科學管理與拼搏精神的集中體現,不僅為電站后續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,也彰顯了水電建設者攻堅克難、勇擔使命的責任擔當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
|